新闻资讯

复星保德信人寿“帅位”落定,首度盈利靠“炒股”翻身?

  来源:燕梳师院

  自2012年9月在上海诞生以来,复星保德信人寿始终站在本土资源与国际经验的碰撞中探索突围路径。不尽如人意的是,公司陷入了长达数年的连续亏损,未能打破“七平八盈”的铁律,直至2024年才实现盈利。这一转折背后,权益类投资收益贡献显著,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续、转型之路是否稳健,依旧是个未知数。

  01

  “帅位”落定

  4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了一份关于复星保德信人寿董事长的任职批复(沪金复〔2025242号),核准曾明光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在正式获批前,曾明光已于2024年9月开始履行职责。公开资料显示,他出生于1966年,拥有第三军医大学学士以及上海财经大学EMBA学位。从职业生涯上来看,曾明光具有深厚的保险从业背景,曾担任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还担任过中国大地保险监事、人身险部总经理等职务以及浙江分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寿险处处长等职。目前,正任职复星国际副总裁,同时兼任上海复星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的非执行董事。

  “一把手”虽已落定,但“二把手”目前仍处于空缺状态。2023年3月,时任总经理陈国平辞任,由常务副总经理田鸿榛接任临时负责人一职,不过仅代任六个月。

  不仅如此,高层频繁“走马灯”。自成立以来,复星保德信人寿的高管团队经历了堪称“高频换血”的动荡。5任董事长包括群斌、康岚、李涛、赖军、曾明光与6任总经理(含 *** )包括吴传成、杨永彪、孙建军、储良、陈国平、田鸿榛的频繁更迭,折射出这家合资险企在股东博弈、业绩压力与战略摇摆中的复杂困境。

  频繁“换将换帅”的背后源于中外股东之间的双方约定:董事长一职由双方股东轮流委派,且每三年轮换一次。这一轮流坐庄的机制,直接导致了董事长职位的频繁更替。

  02

  盈利拐点首现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复星保德信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92.51亿元,同比增长173.45%;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08.7%。这是公司成立以来实现的首度盈利,且实现了保费利润的双增长。

  换言之,公司此前深陷亏损困局。2012年—2023年,按照母公司口径,复星保德信人寿净利润分别为-0.68亿元、-0.89亿元、-1.16亿元、-1.13亿元、-1.69亿元、-1.22亿元、-1.11亿元、-2.50亿元、-2.42亿元、-1.75亿元、-7.11亿元、-4.00亿元。可见,2024年之前公司尚未进入盈利期,12年来累计亏损达25.66亿元。

  保费层呈波动上升态势。2012年-2023年,按照母公司口径,复星保德信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依次为140.23万元、0.16亿元、0.42亿元、0.57亿元、1.16亿元、6.62亿元、12.60亿元、40.65亿元、25.86亿元、32.30亿元、24.49亿元、43.46亿元。

  而公司的偿付能力较为依赖外部“输血”。成立初期,其注册资本为5亿元,在业务扩展过程中,资本金不断消耗,偿付能力开始下滑。为满足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需求,2015-2017年,公司注册资本从 5亿元一路攀升,先后增至10亿元、13 亿元、26.62亿元。2019年二季度,其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已降至239.91%。

  2020年,公司获得7亿元增资,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61.16%提升至219.25%,但随后再次下滑。2021年,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20年第四季度的204.93%降至180.04%,一年下滑24.89个百分点。2022年,公司再次拟增资10亿元,以应对偿付能力下滑的压力。

  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末,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79.67%、231.98%。但下季度末预测下滑至165.32%、219.58%。与此同时,2024年,公司再度推进10亿元增资计划,注册资本拟增至43.62亿元,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偿付能力仍面临一定压力,需依赖股东增资来维持和提升。

  03

  投资红利下的“翻身”能持续多久?

  2024年,复星保德信人寿终结了连续12年亏损的困局。从偿付能力报告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1.02亿元,仅四季度单季盈利2.19亿元。因此,才得以实现全年1.17亿元的盈利。

  这一背后,主要归功于资本市场回暖。截至2024年末,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高达9.36%,近三年平均收益率也达5.2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权益投资组合通过适时“获利了结”,成功将四季度单季盈利拉升至2.19亿元,成为全年盈利的关键支点。

  然而,盈利模式的脆弱性也随之凸显。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波动性本质决定了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2024年A股回暖的行情难以长期持续,若未来市场下行,公司可能重蹈2023年“投资端承压拖累整体业绩”的覆辙。

  另一方面,公司2024年保费收入暴增,但其中大部分源于2019年销售的5年期高利率产品到期给付压力下的“抢闸”销售。这些产品预定利率普遍在3.0%以上,而当前行业分红险利率已降至2.0%,万能险保底利率仅1.5%,新旧产品利差倒挂可能形成“利差损”风险,进一步加剧负债压力。

  从业务结构上来看,亦暗藏隐忧。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分红险与万能险账户分别出现9.49亿元和16.92亿元的资金净流出,表明高现价产品的退保压力不容小觑。主力产品“星福家”虽凭借100%以上的红利实现率吸引客户,但其长期收益仍依赖资本市场表现,一旦未来投资收益率下滑,可能引发客户信心动摇。

  复星保德信人寿在投资红利下的“盈利翻身”,能持续多久?时间将会揭晓答案。

  • 基本面 | 2023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6%,增速连续三年下降
  • 经济日报社论:书写新征程上奋斗华章
  • 兴业银行:3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债券通)发行完毕
  • 金风科技绩后高开逾12% 一季度归母净利同比增长70.84%至5.68亿元
  • 【独家】安享睿享系列净值异常回撤再追踪:光大信托与上海通怡达成仲裁和解,和解金约2亿
  • 韩美同意在7月初就关税和经济合作等问题达成一揽子协议
  • 原糖期货创三周最大跌幅 受市场供应充足的前景影响
  • 德国候任总理默茨将敦促特朗普取消所有关税
  • 贝森特称 “市场信号” 显示美联储应降息
  • 光明日报:回应辅警“转正”呼声,是一门政民互动公开课
  • 石药集团获主席兼执行董事蔡东晨增持450万股 每股作价6.07港元
  • 中国生物制药:45项研究成果将在2025年ASCO年会公布
  • 交银国际:中国太保新业务价值增长强劲 维持“买入”评级
  • “新澳门今晚挂牌:一场盛大的历史时刻”
  • 直击车展|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规范智驾宣传不会延缓智能化发展,企业应坚守安全底线
  • 关键词: